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时间:2022-06-01 16:05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战略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位。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一是地位之变:从驱动到引领。之前,高等教育一直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已经被推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兴国强国的关键位置。二是任务之变:从普及到分层。2021年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7.8%,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是着力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分层发展,由同质走向多样,变“金字塔”为“五指山”,在结构不断优化中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水平之变: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多项指标名列全球前茅,整体实力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把准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第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复兴进程,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性工程。高校必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第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高校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必须围绕国家战略意图,坚持“四个面向”,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开展破解“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技攻关,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人才、创新与产业的有机衔接,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第三,支撑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系统谋划推进人才培育工作,在关键核心领域,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大先生”;要关心关爱青年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锚定高校高质量发展目标。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聚焦、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鲜明的方向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根本在于高等教育的政治性。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前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的时代新人。二是超前的引领性。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既要有远见,也要有预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不仅要能够推动科技进步,还要能够引领思想和文化创新,烛照社会前进方向。三是整体的协同性。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原有格局限制,注重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特别是要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平台建设等方面突破制度桎梏,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力推动有组织科研和大平台建设。

  激发高校创新创造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创新创造的重要意义,指出“创新决胜未来”。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看创新创造的驱动强不强、供给足不足、支撑久不久。高校必须要树立创新创造的导向、不断打造自身特色、持续开展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动能。首先,牢固树立创新创造导向。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总体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基础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理论原理没有搞清楚所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激烈竞争中,科技创新更需要的是“从0到1”的创新创造,产生颠覆性的理念和想法,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并能够成功实现。高校要树立创新创造的教育理念,鼓励原始创新,完善创新到创造的实现机制,在传承赓续中变革、在创新创造中成长。其次,坚持打造自身特色。一所大学如果不具备特色,就没有自己的地位和位置,师生在其中也就没有获得感。高校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学自信,确立自身发展愿景、目标体系和阶段性、具体目标,从国情、社情和学校实际出发打造自身的特色。最后,持续开展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一招,高校要不断从深化改革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干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制度建设,打破制度上的制约和限制,形成适应和激励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作者:常青、肖立勋,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1VSZ11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