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时间:2022-06-17 14:39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下,因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均受到较大影响,中小企业困难凸显。可以说,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对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自身等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耦合系统,其中高校和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主体。也就是说,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度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客观而言,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为了稳定市场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部退还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对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房租、担保费、贷款利息等补贴;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无疑,政策“红利”的释放对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由于我国产业正迈入腾笼换鸟的新发展阶段。从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正在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研发、服务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新优势,工业4.0已展开应用,并在家电、核电、高铁、机械工程设备等领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确保高校毕业生长期稳定就业、就好业,就需要高校和企业形成共建机制,实现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身份的无缝转换。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率和对口率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炉现象”使得供求之间存在诸多断点。一方面,企业对人才需求仍大量存在,但是找到适合的人才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就出现了有的一岗难求、有的无人问津的尴尬之境。

  因此,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精准、高质、对位就业,就需要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体系,转变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式。高校要根据中小企业对行业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推动培养链、教育链向价值链、创新链的有机转换,加速高校育人方式变革,以变革适应我国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要求,真正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融合共进。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在教育主体上,需要建立由一元到多元的育人机制。高校需改变过去“单相思”的人才培养模式,开门办学,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也不能仅仅只是每年招人招工才到高校,而是要真正参与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之中,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具体地讲,就是要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牵手和联姻,培养入职就能上手的行业精英、技术能手。

  对于高校而言,要转变育人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取向,以真实需求为晴雨表,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国育才”,培养高精尖人才,也要加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不能盲目跟风“挤热门”,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建设好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对于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招。要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变革,通过项目式、情境式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完善综合育人机制,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和车间,开展实训实践教学,实现课堂与一线生产零距离。

  企业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市场的风向感知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深入参与到高校专业规划论证、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培养中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人才资源等,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甚至如何考等方面为高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优势,将高校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这样既能使企业在产品改良、现代治理、市场深度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也能持续为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带来更多新机遇,以良性互动推动良性发展。

  (张筠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明亮